盛夏的台州湾新区,海风裹挟着咸湿气息掠过滩涂,无人机在低空划出优美的弧线,远处海绵城市的透水路面正将雨水悄然涵养。
20年来,这片曾被盐碱与台风暴雨潮困扰的土地,以“海绵”为基,以星辰为梦,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滨海新篇。
今年1月至7月,台州湾新区4项经济指标居台州前三,10项指标增速跑赢台州平均,交通水利能源和生态保护投资以86.2%的增速领跑台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工业性技改投资增长25.4%。
不久前,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公布了2024年度海绵城市重点项目清单。台州湾新区“望湖豪庭A地块”“湖畔云邸”“台州护士学校迁建项目”3个项目从全省近200个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项目数量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
这一成绩背后,是台州湾新区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品质提升”核心工程的系统性布局。
这一片从无到有的土地,从建设伊始就根植“两山”理念,在海绵城市上,台州湾新区衔接河道、湿地,把大、中、小海绵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源头控制、中途减量、末端治理的“渗、蓄、滞、净、用、排”相结合的系统,结合河网调度,通过有效增加透水面积和蓄水空间,形成韧性海绵系统,以有效应对极端暴雨天气。
2019年以来,台州湾新区凝练出的滨海海绵建设模式和水系统管理模式得到住建部高度重视,“立体海绵、雨水街坊、海绵连绵带、滨海雨洪安全屏障”等已经形成当地特色品牌。
如今,台州湾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蹄疾步稳,系统化推广建设海绵型厂区和园区,海绵型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逐渐成形,具有连片性和典型性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日趋成熟。
在台州护士学校迁建项目现场,一套“暴雨多次错峰缓排系统”成为瞩目的亮点。屋面雨水经雨管散排至卵石旱溪,通过植被缓冲带初步净化后,再经调蓄池错峰排入市政管网,最后汇入周边湿地系统。这套由本地科研团队攻关的技术,将校园内涝风险降低60%,相关成果已纳入《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针对滨海盐碱土壤渗透难、植被存活低、台风季排水压力大等“先天短板”,新区打出“技术组合拳”,让海绵城市建设从“概念”落地为“可触摸的场景”。
湖畔云邸等新建小区,“海绵+景观”理念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下凹式绿地搭配彩色透水沥青,既形成“雨天不积水、晴天见绿意”的宜居环境,又通过卵石沟、生态滞留池实现雨水收集、净化与回用环节,小区绿化灌溉用水70%来自雨水回收。“我们不仅解决了盐碱地植被难存活问题,更通过微生物改良技术,让绿地成为‘天然水质净化器’。”新区城乡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类似的“微海绵”单元已在110个建成项目中串联成网,形成15公里“海绵连绵带”。
同时,台州湾新区搭建海绵城市建设监测系统,用“数字大脑”精准管控,动态监控雨水径流。多普勒流量计深入地下,记录土壤、地下水位、降雨、水质、水量等基础数据。
源头检测设备、雷达物位计、多功能一体化监测站、雨量监测设备、监测预警平台这些监测仪器分散在新区的重点排水区域,将运维、效果评价、风险预警、数据分析等进行资源整合,再运用模型模拟验证海绵城市实施效果,为海绵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曾经,台州湾新区围垦地面临盐碱肆虐、土地贫瘠的生态困局,滩涂白茫茫,种粮难成活,传统农业收益微薄,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乏力,“守着滩涂过穷日子”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这里统筹水环境治理和美丽河湖建设,既打造了滨海海绵城市建设特色品牌,也以“科技治碱、绿产融合、数字赋能”破题,探索盐碱地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2019年,一只稀有的疣鼻天鹅在台州湾新区越冬,刷新了台州市鸟类新纪录;如今,越来越多的鸟类在此落脚。
当彩色油菜花海邂逅数字大棚、当一粒种子激活整条产业链,由盐碱地变身的“科技田”,土地价值提升240%,实现了“白茫茫盐碱地”到“金灿灿共富田”的蜕变。
台州湾新区以生态修复筑基、科技育种破局、三产融合增效,书写了“荒地生金、产业联绿、全民共享”的现代田园史诗。
数字赋能的未来农业,打造“天空地”农情监测网,病虫害预警精度提升90%;鸿福牧场千头奶牛佩戴传感器保障奶质;农民转型“数字新农人”。
科学研发“台绿”西蓝花、耐盐碱水稻等新品种,80万亩推广创效15.71亿元;稞地农场12色油菜花轮作特色水稻,亩产价值翻三番;亚健农场“越雪妃”草莓身价飙至120元/斤,带动三甲街道草莓全产业链年产值破300万元,解决就业100人,采摘工旺季日薪150元;共富工坊扩产七彩小番茄、有机冰菜,农家乐旺季日营收超800元。
盐碱地不仅变身“科技田”,也成就了文旅“新网红”。台州方特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560万人次,营收近8亿元。“我们通过“白天畅玩+夜间沉浸”模式,打造长三角亲子旅游标杆。”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总投资20亿元的“东海千古情”项目已签约,计划2028年开园,将成为台州文旅新名片。
这座“会呼吸的城市”,正以科技赋能的绿色智造,梳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肌理。
在台州湾新区,一座形似“星环”的建筑群正在崛起。这里是台州湾科创走廊的核心,也是新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关键布局。
在杰克智能缝制车间,机械臂以每分钟1台的节奏缝制平缝机,AGV小车穿梭运输物料。通过5G+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实现设备联网率95%、不良品率下降20%。目前,新区已培育省级“未来工厂”2家、智能工厂5家。
浙江博拓里尼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智能车间内,机械臂正精准抓取零件,ERP系统实时更新生产数据。“新系统投用后,产能提升了11.11%,产品合格率控制在99%以上。”车间主任于才安介绍。
2022年,该企业启动数字化改造,斥资升级ERP和MS系统。得益于新区产业政策,数字化改造补贴直接覆盖了15%至20%的投入。“相当于政府帮我们承担了部分试错成本。”公司董事长陈灵军说。
这样的支持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次年,博拓里尼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新区经科局安排专人对接,指导整理申报材料,当年便成功获评。如今,企业计划申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已上门制定申报方案——这正是新区“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一环,为每家企业量身定制发展计划。目前,博拓里尼的产品已覆盖高压清洗、石化、消防等领域,与中国铁建、中联重科等行业巨头企业达成合作。目前,企业柱塞泵年产能达30万台,产品远销日本、欧美市场。
“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对接什么。”新区经科局负责人表示。这种“有求必应”的服务,正助力更多像博拓里尼这样的企业,在全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此外,台州湾新区秉持多维度引才理念,汇聚各方精英。至今,台州湾新区累计落地“500精英”项目达88个,占全市比重高达15%。同时,以系统育才,激发创新动能。深化合作构建育才平台,与各方携手拓展服务合作;建强博士后工作站等高端培育载体,让人才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知识与实践碰撞出绚丽火花,助力中小企业变身科技“小巨人”。目前新区培育出高新技术人才企业21家,11家人才企业实现升规。
同时,新区推出“人才安居九条”,建设人才公寓1200套、星空飞行教育基地等载体。2023年,台州学院无人驾驶航空器专业首届毕业生全员入职航天彩虹,新区人才净流入率跃居台州市第一。
台州湾新区机场,一架彩虹无人机腾空而起,其搭载的高清摄像头正将实时画面传回地面控制中心。这里不仅是无人机的“起降坪”,更是新区空天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缩影。
“无中生有”的空天之路,正是台州湾新区化资源禀赋为金山银山的践行之路。这里,不仅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也张开双臂,拥抱蓝天与星空。
2016年,航天彩虹、北航长鹰相继落户,拉开了新区空天产业序幕。这片曾经略显荒芜之地,掀起了一场“无中生有”的产业变革。
2020年7月,首架“台州造”大型无人机成功下线月,浙江首颗民用商业卫星在台州湾新区吉利卫星超级工厂顺利下线月,北航天宇长鹰无人机生产基地,PB项目批量生产首架机下线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落户台州湾新区。而基金的撬动作用,为新区引进优质产业项目打开了新局面,也成为新区产业生态升级的重要起点。
近年来,台州湾新区积极组建各类基金,以投带引成功引进国星宇航、航天驭星、华震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项目,为新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着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升级。
在这样的良好开端下,产业矩阵不断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空天产业、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表现突出,成为拉动台州湾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目前,台州湾新区成功创成省级空天未来产业先导区,列入全省首批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智能飞行器产业集群入选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随着航天彩虹等“链主”项目的落地,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如今,这里已形成“整机+零部件+新材料+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集聚企业80家,去年空天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空天产业链营业收入84.57亿元。
空天产业的火热,催生出丰富的低空经济业态。台州湾新区重点围绕打响“台州造、台州飞”品牌,开展低空应用场景的布局和实施。已开通全省首条陆岛联运无人机物流航线、常态化作业无人机河湖巡线场景和高标田无人机植保场景,计划“低空+文旅”打造空中观光项目;并同步推进飞服中心政务应用场景的常态化运营,上半年政务飞行达12000架次。